返回

历史直播间:随机创死一位老祖宗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11章 位面之子13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{?也就是说,可能当时刘秀面临的军队根本没有这么多?}

    {我记得古代打仗,是要征调民夫的,然后按照一个士兵配两个民夫的比例调集军队。}

    {当时的新朝已经连年爆发灾害,当时的关东地区百姓十不存一,就连征调民夫都很困难!}

    {这个四十二万,可能是王莽认为自己能够拿出来的兵力,然后下令的时候就说自己有四十二万军队了。}

    {这个倒是很有可能啊!}

    {我们被忽悠了?}

    {别忘了,王莽的军队要民夫,那刘秀的军队也需要民夫啊,顶到天不是按规格配置就是了。}

    关于昆阳之战中双方的人数对比,在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甚至于北宋的《资治通鉴》等史书中都有记载,现在的学者们普遍认为,当时王莽的军队大概有十几万,能战斗的士兵可能是五六万或者更多一些,但绝对没有四十二万这么多。

    而刘秀手中加上借来的能够战斗的士兵,可能也就一万多点,这样来看,双方的兵力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。

    那么这场昆阳之战到底是怎么胜利的呢?

    三个原因,刘秀的勇猛和用兵之道,王邑、王寻这俩敌军将领的送人头蠢猪行为以及天气原因。

    王邑自恃兵力强大,丝毫没有把刘秀等人放在眼中,轻敌可是兵家大忌。

    王邑在围困昆阳的时候,将军严尤就曾进言,他认为昆阳城池小且坚固,地形上也比较利于防守,并且这座小城根本就不影响大局,没有攻打的必要。

    他认为他们应该放弃昆阳直奔宛城,只要能够歼灭在宛城的起义军,就能够彻底控制住局面,昆阳也就不攻自破了。

    只可惜,王邑根本不愿意听,他觉得当初在翟义造反的时候他没能亲手抓到翟义而被王莽责骂,现在他率领百万大军,怎么能面对这么个小城退却呢?

    狠狠的打!往死里打!

    {面子工程?}

    {不是,怎么就百万大军了?}

    {我才反应过来,姓王,这俩不会都是王莽的亲戚吧?}

    {说来说去,昆阳到底值不值得打?刘秀要守,王邑要打?}

    {对哦,刘秀就算是想要秀一把自己的肌肉也没必要在这种要命的时候上啊!}

    {也就是说,昆阳还有我们不了解的重要作用?}

    {那是必然的,秀子哥不可能做无用功!}

    昆阳?

    秦汉的皇帝们都走到了舆图前,寻找着昆阳的位置。

    秦汉时期,昆阳的地理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改变,他们一样可以看出当时刘秀的战略构想。

    众人看完不禁感慨,果然如天幕所说,昆阳的地理位置极度重要,要不然刘秀也不会选择死守了。

    那么昆阳这个地方到底值不值得打呢?严尤的进言有没有道理呢?

    从战果来说,严尤还是比较可靠的,因为这个时候的宛城正在苦战,不论是新朝的军队还是刘玄的起义军都已经疲惫不堪,只要王邑能够带着大部队赶到宛城,就一定能够全歼起义军。

    那么昆阳重不重要呢?也很重要,因为昆阳正好是整个中原水系进入南阳平原的最后一道关口,拿下昆阳,就等于保住了补给道路,毕竟从昆阳到宛城的三百多里,再也没有水路可走了。

    但是正如前面所说,对于王邑来说,昆阳的战略位置是次要的,自己的面子才是首要的。

    王邑在向昆阳发起进攻之前,还事先挖了地道建造了云车,虽然这都是攻城必备,但是却大大的消耗了莽军的气力,让自己的军队疲惫不堪。

    刘秀借到兵回到昆阳,亲率千余精锐作为先锋,在敌军阵中来回冲杀,不过片刻便斩敌数十人,大大的威慑了莽军。

    刘秀这边的自己人一看,哦呦,刘秀这小子可以啊!之前那么怂,关键时刻很勇猛嘛!莽军也不过如此啊!

    所以昆阳这边士气高涨,其他的将领们也都各自带领着精锐小队乘胜追击莽军,刘秀更是身先士卒,带领了三千勇士迂回攻击了王邑、王寻大军的侧后方,出其不意的斩杀了很多莽军。

    这种时候的王邑等人仍旧轻敌,并没有直接让所有的莽军一起上跟刘秀等人对战,而是选择由王邑和王寻两人带领万余人迎战,让其他人原地待命。

    因为他想要亲自擒杀刘秀,以此向王莽邀功。

    只可惜,事情并没有像王邑想象的那样发展,此战王寻战死,莽军大乱,固守莽军营地的士兵却也不敢违抗命令,出兵营救主帅,昆阳的守军见莽军乱套,也兴奋的冲杀出来。

    本来王邑在这个时候若是能够好好指挥,很快莽军便能够镇静下来组织有效的反击,偏偏这个时候,狂风大作,雷电交加,暴雨如注,滍水暴涨,很多渡河的莽军都被淹死在了滍水中,剩余的莽军也不敢再战,各自奔逃,四散而去。

    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能看出来了,王莽这边选择的将领非常有问题,好大喜功,没有

第311章 位面之子13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